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音頻版— 親愛的讀者盆友們大家好,我是筠蛋,這次的故事開始之前,先讓我們回憶一下1918年11月,法國的貢比涅森林,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投降的地方。 德法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 好了,背景回憶完畢,讓我們回到1940年6月19日,還是在貢比涅森林,剛剛説到的存放福煦車廂的博物館,現在正在德國工兵手中的工具下支離破碎,而博物館所保存的那節“戰勝”車廂,則被德國士兵精確的轉移到軌道上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必須是1918年德國戰敗簽訂協議的時候,車廂所在的位置,希特勒要在完全相同的地點,玩一次“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角色互換。這場互換註定是充滿尷尬和諷刺的。 福煦車廂 還記得上次我們講到了哪裏吧?在敦刻爾克,德國莫名其妙停止了追擊,盟軍趁機撤走了驚人數量的人力物力,堪稱二戰史上第一個振奮人心的轉折點。但是,所謂撤退換個説法也不過是逃跑,潰敗而逃、最大的成績是目前還活着的盟軍,依然在德國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毫無招架之力。 就在德國正式發動對西線的攻擊一個多月以後,比利時、荷蘭還有法國相繼領了德意志的盒飯,1940年6月,氣勢洶洶的德軍開進巴黎,法國的抵抗也徹底畫上了句號,法軍也無意進行什麼最後的掙扎,雙方準備簽署停戰協定,而停戰的條件內容正式提出的地方,希特勒思忖片刻後決定定在貢比涅森林,就是文章開頭我們説到的地方,也許希特勒的主意並不是剛剛心血來潮定下的,他可能早在二十年前就有過這個打算,姿勢都擺好了就待打敗宿敵法國這一天的到來。 1940年6月,德軍佔領巴黎後,在香榭麗舍大街舉行閲兵式 兩天以後,6月21日,正是夏季剛剛開始的美好時光,法國的貢比涅森林正呈現着一年中最可愛的景象,枝繁葉茂欣欣向榮,明麗的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鑽出傾瀉在草地上面,偶爾吹過幾絲風撩撥着葉影間薄如蟬翼的陽光,一切看上去既寧靜又安詳,讓人似乎能忘記這方土地正在戰爭陰霾的威脅之下,隨時有可能變成一片血腥和硝煙吞沒的地獄。然而,安靜慵懶的氣氛很快被打破了。 就在午後不久,德國那羣操控着半個歐洲的高層領導來到了這裏,打頭的當然是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元首阿道夫 希特勒,隨後是戈林、凱特爾、裏賓特洛甫等等一系列他的左膀右臂,他們看上去非常驕傲,與上次到這裏的德國高官的表現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上次德意志帝國是來投降的,可這次,在元首的帶領下,他們可是勝利的。 佔領巴黎的德軍 希特勒帶着他身邊氣宇軒昂的爪牙一步一步穿過這塊強調着德國在一戰戰敗恥辱的小空地,犀利的目光掃過每一處細節,他的心情應該是極度興奮而又驕傲的,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戰敗的消息傳回的時候,那時希特勒還是一名因戰場上中了毒氣而在醫院養傷的奧地利小兵,他摯愛的德國遭受如此恥辱,天塌地陷一般的絕望、憤怒和仇恨一齊湧上心頭的悲痛情景還歷歷在目。 百感交集的希特勒傲然俯視着現場的一切,洗雪前恥的感覺不要太爽,他毫不客氣地踱步進入當年簽訂一戰停戰協定的福煦車廂,一屁股坐在當年法國的福煦將軍坐的位置上,歷史就是要整整齊齊,每一個細節都要講求得一絲不苟。 德軍在巴黎 就在德國人精心安排上的豪華現場,另一批主要人物終於也出場了,法國代表團的高級將領並沒想到希特勒如此費心給他們準備上來這樣的談判現場,氣氛尷尬到極點,彷彿每一絲空氣都在抽打法國人最後一根尊嚴。不過我們如果真的講道理也不能過多指責希特勒刻薄。 1940年6月22日,下午六點五十分,法國代表將軍在那份苛刻的停戰協議上被迫簽字。曾經象徵德國戰敗法國勝利的福煦車廂,剛剛見證了極具歷史諷刺性的角色互換,它正被重新佔據制高點的德國人驕傲地帶回柏林,被賦予全新的一段歷史涵義。 查爾斯·亨其格爾將軍,法國代表團團長,代表法國先後同德國(6月22日)、意大利(7月24日)簽署停火協議,後任維希法國國防部長。 比希特勒預計的要快好多,還不到兩個月,法國就全面潰敗,他為德國創造了史上空前的輝煌勝利,拿破崙當年也不過如此了吧,元首滿意地想。下一步他就要將這種大好形勢長久地保持下去,眼前還有一個略為礙眼但應該不成問題的角色,那就是海峽對岸的英國,曾幾何時全球叱吒風雲的大英帝國大概在德軍如入無人之境的戰鬥力面前瑟瑟發抖了吧. 看在他們一直比較安分的份上,元首決定不用武力攻擊對岸那羣優雅的紳士,只要他們對德國在大陸的事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可以讓他們享受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和平日子。這種慈悲和寬容,英國人會高興的,何況,一個月以前德國相當有誠意地在敦刻爾克放了一馬,這面子英國能不看嗎? 希特勒懷着這樣的心思安然準備着與英國的和約,哪怕對面的政府首腦已經由逡巡不前的張伯倫換成了堅決主戰的丘吉爾,哪怕丘吉爾一直在宣稱戰鬥的決心,希特勒並沒有在意,他認為力量的壓迫之下,是人都會屈服。 但是這次他錯了,雖然到穿過英吉利海峽的最後一刻希特勒都半信半疑英國的參戰決心,但政壇上慣常的出爾反爾偏偏在英國那位油鹽不進的新首相身上沒有起作用,温斯頓·丘吉爾依然、並且始終堅定而強硬地回覆這位隨時可能攻破倫敦的元首,要想談和,除非“恢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尤其法國的自由和獨立生活”—— 你還記得嗎,他曾經説過,……我們將在登陸點戰鬥,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上戰鬥,我們將在山中戰鬥…… |
|